隨著“2060碳中和”目標的提出,綠色金融迎來了高光時刻。作為實踐綠色金融的“主力軍”,銀行業務涉“碳”步伐不斷加大。商業銀行如何更好引導資源向綠色產業傾斜,相關業務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引發市場關注。
銀行業務涉“碳”步伐不斷加大,在政策號召下,債券承銷及發行、結構性存款掛鉤“碳中和債”等動作紛紛開展。近日,國家開發銀行宣布2021年安排發放1000億元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。
在“碳中和債”發行及承銷方面,銀行間的暗戰早已展開,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6月9日,以“碳中和”為主題的債券有92只,其中,由銀行機構作為主承銷商的債券就有50只,發行金額超過640億元。與此同時,多家銀行也發行了相關主題債券。
銀行積極發行及承銷“碳中和”債券
為助力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,這家政策性銀行5000億元專項貸款已在路上。6月9日,國家開發銀行宣布,已制定《支持能源領域實現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戰略目標工作方案》,“十四五”期間設立總規模為5000億元(等值人民幣,含外匯)的能源領域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專項貸款,其中2021年安排發放1000億元,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。
在銀行業務層面,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已成為關鍵熱詞。根據重慶農商行6月7日公告,該行30億元綠色金融債券于6月3日簿記建檔,并于6月7日發行完畢。發行債券分為“21重慶農商綠色金融債01”“21重慶農商綠色金融債02”兩期,合計發行規模為30億元。其中,發行規模10億元的“21重慶農商綠色金融債01”是專用于發放具有碳減排效益的綠色貸款項目,為西部地區首單專用于助力實現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戰略目標的綠色金融債券。
而在重慶農商行之前,多家銀行已發行相關債券。例如,國家開發銀行向全球投資人發行首單三年期200億元“碳中和”專題“債券通”綠色金融債券,發行利率3.07%;興業銀行日前發行境外“碳中和”主題債券,6月3日,興業銀行香港分行在國際資本市場完成兩單中期票據的簿記和定價,包括3年期美元品種和3年期港元品種,合計募集資金9.22億等值美元。
除積極發行相關債券外,銀行承銷“碳中和債”更是熱情爆棚。繼2月8日全國首批6只“碳中和債”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后,相關債券發行快速增長,數據統計顯示,截至6月9日,以“碳中和”為主題的債券有92只,發行金額超過1064億元。其中,由銀行機構作為主承銷商的債券就有50只,發行金額超過640億元。
結構性存款、理財緊貼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主題
除積極發行及承銷碳中和債,多家銀行結構性存款、理財產品也紛紛與該主題掛鉤。6月3日,上海銀行成功發行面向企業客戶的掛鉤“碳中和”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,該產品以上海清算所編制的“碳中和”債券全收益指數為標的,產品實際收益率與存續期間的債券指數表現掛鉤,實現清潔浮動。
稍早前,興業銀行也發布了掛鉤上海清算所“碳中和”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。根據上海清算所發布的公告,該“碳中和”債券指數以募集資金用途符合國內外主要綠色債券標準指南并具備“碳減排”效益,符合“碳中和”目標的公開募集債券為樣本券,跟蹤其價格走勢,可作為投資“碳中和”債券的業績比較基準和投資標的。
另外,中信銀行也曾發行掛鉤“碳中和”利率債結構性存款產品,該產品掛鉤標的為3月18日國家開發銀行2021年第一期綠色金融債券,屬于政策性金融債。據了解,該債券是我國首只獲得國際氣候債券倡議組織(CBI)貼標認證的“碳中和”綠色債券,發行利率為3.07%,所募資金將用于風電、光伏等“碳減排”項目。
與此同時,理財子公司也不甘示弱。例如,中銀理財發行了市場首批以“碳達峰”為主題的理財產品,該產品以權益類資產為配置主線,重點挖掘節能減排、新能源、環保、綠色消費等細分行業龍頭的投資機遇。
在中國(香港)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看來,金融的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,隨著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綠色經濟發展時代的來臨,銀行布局相關業務并推出主題產品,不僅能夠助力企業轉型,而且能夠使銀行資產收益率得到進一步提升。
工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周月秋認為,銀行可以通過更加嚴格的采購標準,加大自身營運減排的力度,可以用銀行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傳播低碳的理念。同時,銀行作為資金交易中的參與者,可以在資金價格和準入的過程中把低碳、碳排放要求放入,對于利益相關方低碳的轉型有所幫助。
投資中尤需冷靜理性
“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兩條腿走路,需要高度警惕‘一哄而上’‘一哄而散’。”日前,在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上,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等嘉賓對于金融助力碳達峰、碳中和的議題展開討論。
“根據國內外主流機構的測算,碳達峰,碳中和需要的資金投入規模大概在150萬億元至300萬億元之間,相當于年均投資要3.75萬億元至7.5萬億元,巨量的資金需求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,各類投資風口不斷涌現。”劉桂平提示,這個時候我們尤其需要冷靜,需要理性,需要高度警惕一哄而上、一哄而散。
而對于相關業務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,王紅英認為,目前銀行對于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相關的技術是缺乏了解的,對企業能否真正做到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的持續性發展也缺乏專業判斷,所以未來相關金融產品收益的不確定性會很強。因此建議銀行在開展業務前,要對所涉及的產業進行充分調研。王紅英表示,“未來‘碳中和’產品的發展應該說是前景廣闊,長期來看會有穩健甚至不排除爆發性的增長趨勢”。(孟凡霞李海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