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保監會發布《關于規范保險公司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》(下稱《通知》),對保險公司城市定制型商業保險(惠民保)業務進行規范。
與去年11月份的征求意見稿相比,正式《通知》變動不大。據介紹,2020年共有23省82個地區179個地市推出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(業內稱“惠民保”業務),累計超4000萬人參保,保費收入超50億元。
專家表示:“惠民保”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近年來社保領域進行的探索與改革,使得居民的健康保障意識得到了提升;另一方面,“惠民保”的價格相對較為便宜,對一些中低收入群體也具有吸引力。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與,也提升了“惠民保”產品對公眾的吸引力。
對于各地快速發展的惠民保業務,也出現了部分地區沒有精確進行精算定價、部分承保公司風控能力不足的情況,對此《通知》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規范,還明確表示將對低價惡意競爭、虛假宣傳的行為重點查處。
記者注意到,《通知》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:
一是要求保險公司按照商業保險經營規律和市場化原則,科學合理制定保障方案。規范業務開展,提高管理服務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。
二是壓實主體責任。總公司對開展定制醫療保險業務負管理責任,須審核保障方案和承保產品,加強統一管理,規范業務流程,完善內部問責機制。
三是明確監管要求。加大日常監管力度,對低價惡意競爭、虛假宣傳等違規行為重點查處,維護市場秩序,保障業務平穩運行。
四是加強行業自律。鼓勵行業協會發揮自律組織作用,積極參與屬地保障方案擬定,探索建立定制醫療保險服務規范,搭建行業交流平臺。
據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,由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指導、保險公司商業運作、與基本醫保銜接的地方定制型補充醫療保險快速增長,但是也存在兩方面的問題:一是部分地區保障方案數據基礎不足、缺乏風險測算,并未結合當地經濟發展、醫療費用水平、基本醫保政策、投保規模等基本要素,也未充分利用既往醫保數據進行精算定價。
二是定制醫療保險業務受眾廣,要求承保公司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統建設,能夠實現與醫保系統對接并完成一站式結算,同時對線下客戶咨詢、理賠等服務能力也有較高要求。目前部分承保公司業務經驗、風控能力不足,服務水平參差不齊,可持續服務能力不強。
實際上,在今年兩會期間,全國政協委員、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就指出了目前已開展的“惠民保”業務中的亂象,一些項目存在保障方案數據基礎不足、專業服務能力有待提升、產品管理有待規范、存在盲目搶占市場的“短期行為”等問題。
周延禮提出,應該通過出臺相關規范性制度文件,對保障方案制定、經營風險、業務和服務可持續性以及市場秩序等重要方面提出原則性要求,以規范經營行為,防范潛在風險,引導行業堅持市場化原則,理性參與項目承保,確保可持續性發展,推動保險業把好事做好。